该模型借鉴了较早的工作,即最小的努力如何影响信息搜索和语言扩展方面的人类行为。
信息系统学科中的早期研究,特别是在技术接受和技术采用的主题中,与懒惰用户模型密切相关。
模型结构
该模型从观察到存在“?用户需求?”开始,即期望存在用户想要满足的“明确可定义,完全可满足的需求”(也可以说用户有一个问题/她想解决)。因此,有解决方案,产品或服务的地方。
用户需求定义满足用户需求的一组可能的解决方案(产品、服务等)。基本模型为简单起见考虑了100%可满足的需求和100%满足需求的服务。这意味着只有解决问题的解决方案才有意义。从逻辑上讲,这意味着需求定义了可能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一套可以全部满足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许多不同的产品/服务)。LUM不仅限于单独考虑一种解决方案。
集合中满足需求的所有解决方案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些是对用户良好且合适的,而另一些则不合适且不能接受的,例如,如果用户在火车上并想知道网球比赛的结果是什么,则他/她可能仅使用解决方案的类型他/她可以解决的问题。“用户状态”为用户确定了一组可用/合适的解决方案,从而限制了(可用)一组可能的解决方案来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状态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是需要时的用户特征。用户状态包括,例如,年龄、财富、位置……确定满足用户需求的可能解决方案集合中与解决方案相关的用户状态的所有内容。
该模型假定,在用户需求定义了满足用户需求的可能解决方案集合之后,并且用户状态将集合限制为满足用户需求的可用的可行解决方案,用户将从该集合中“选择”解决方案。满足需求。显然,如果集合为空,则用户将无法满足需要。惰性用户模型假定用户将基于最低工作量从有限的集合中进行选择。努力被理解为货币成本+所需时间+所需体力/智力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