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是由从事高等教育事业的高等学校、社会组织和教育工作者以及支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事业单位、行业企业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学会的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遵守法律,恪守学术道德;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实际出发开展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探索规律,努力建设高水平新型智库;坚持学术立会、服务兴会、规范办会、创新强会,为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服务。学会成立于1983年5月30日,第一、第二届会长为蒋南翔,第三届会长为何东昌,第四、第五届会长为周远清,第六届会长为瞿振元,第七届会长为杜玉波。
学会按照《章程》开展各项工作,主要业务分为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专业培训、展览展示、国际合作、行业监测、咨询服务和书刊编辑。学会秉承推动教育科学研究、服务改革发展实践的传统,践行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作风,遵循研究、咨询、中介、服务的宗旨,以提升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质量与水平为工作主线,服务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服务政府部门的宏观决策,服务高等学校的办学治校,服务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的理论探索。学会坚持把繁荣学术思想作为立会之本,把提供高端服务作为兴会之源,把完善标准规范作为办会之纲,把推动创新合作作为强会之要。
学会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集中全国优势开展重大攻关课题研究。特别是学会倡议和组织开展的高等教育强国研究、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研究等重大课题,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对政府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学会组织开展的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宣传等多项重要活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学会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问题、重大问题开展研讨,以举办国际论坛(学术年会)方式引领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从2001年起每年召开一次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学术年会),到目前为止已召开16届,累计参加人员近万人,吸引了近百位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自2003年开始,每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学术年会)都开设博士生分论坛,为青年学子提供参加学术活动的良好机会。在此基础上还与高校、企事业单位联合举行大量学术论坛。
学会注重行业监测,近年来《中国教育报告·发展与质量》先后发布了学会六个方面的观察报告:《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若干问题观察报告》《中国高校信息公开观察报告》《高校实验室建设发展报告》《高校理论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若干问题观察报告》《高校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若干问题观察报告》《中国高校学生实习管理及实训教育质量专题观察报告》。
学会会刊《中国高教研究》,目前被学术界公认为高等教育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学术期刊之一,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全国高教仪器设备展示会(简称高教会)自1992年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50届,经教育部领导批准,自2018年春季开始该展示会正式更名为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该展示会现已成为亚洲领先的集高校教学科研设备展示,实践教学成果交流,教师专业化培训,科研成果转化、技术服务、贸易洽谈为一体的高品质、综合性、专业化服务平台。
学会围绕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承接政府的任务。在许多政府组织的评审、评比中承担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学会自身也开展了许多鼓励、提高群众性科学研究的活动。
学会目前团体会员和分支机构共118个,其中有28个省级高等教育学会、12个大学高等教育学会、11个行业高等教育学会和67个分支机构。另外,学会有高校单位会员410个,各分支机构还有大量自己本领域的会员。
学会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实现了从幼年到逐步成熟的历史性跨越,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探索教育科学研究服务于宏观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做好新时期社团组织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学会将以全国性高等教育专业社团的平台优势,大力提高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为战略重点,努力建成会员覆盖广泛、组织建设规范、科研能力提升、学术活动繁荣、行业影响显著、公共服务有力、社会公信良好、国际交流活跃的国内一流并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等教育新型智库、学术团体以及参与国家高等教育治理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