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石家庄的一位父亲收到儿子被南开大学录取的通知书,开心异常,当街欢呼,此情此景被很多央媒报道,而南开大学官微也给出了呼应。
词典上是这么解释“金榜题名”这个词:科举得中。
有人认为金榜题名一词较早见于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第三卷:“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绝寄旧同年曰:‘金榜题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唐摭言》记述大量唐代诗人文士的遗闻佚事,多是一些正史所不详述的内容,被视为正史的有效补充。何扶乃唐朝诗人,太和九年及第,流传下来的仅有两首诗,上文所列是其中一首。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而得名。隋唐年间用于考中进士,而明清时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简称为及第,另外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
也有人认为金榜题名见于宋代。宋真宗年间,黄公旦中了榜眼,而同县李庆孙中了探花,这种情况可不常见,故而当时人们都说:“国朝才子黄宗旦,天下文章李庆孙。”据说从这届考生开始,发榜时用绫绸织品标出名字,用金花帖在高中者考卷上首,榜上以大字抄他的姓,以小字录他的名。这种形式因此被称为金榜题名。
李庆孙是大宋朝公认非常有才的人物,他也比较有个性,科举高中之后,当了一阵子官就辞官不做了。他刚中了探花之后志得意满,写了一首诗《富贵曲》,其中有一句:“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
当时的宰相晏殊对此很不屑,说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余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
晏殊说这哪儿是富贵之人啊,这简直是乞丐,你看我描写富贵,从来不说金玉锦绣,只谈气象。“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穷人家岂有这样的气象?
不管晏殊如何看不上李庆孙,李庆孙在当时名动天下确实无疑,全国考试名列三甲,那是了不得的成就。
有学者做过统计,中国从隋唐开科取士,到清末1905年废除科举,1300多年间共录取10余万名进士,相当于平均每年录取80个人都不到。如果按照录取率来说,在唐代每次进士科的录取人数也就一二十人左右。当时读书人一到放榜的时候发现自己不在榜上,一时冲动走了绝路的并不少见。比如说大名鼎鼎的钟馗。
据《唐逸史》记载:开元年间,唐玄宗在病中梦见一个小鬼,偷走了他的玉笛和杨贵妃的绣香囊,唐玄宗大怒,正要呼叫卫士,突然看见一个蓬发虬髯、面目恐怖的大鬼冲了进来,直接就抓住这个小鬼,一口就把小鬼吞了下去。玄宗吓得半死,那大鬼却向唐玄宗施礼,说自己是终南山的钟馗,在唐高祖年间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未中,失意之下就撞石而死了,后来李渊赐给了他一袭绿袍陪葬,他心存感激,便发誓要为大唐除尽妖孽。唐玄宗又惊又喜就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的病竟然也好了。玄宗觉得钟馗真是忠心耿耿,值得树立为道德模范,于是就命吴道子按其梦中所见,画了一幅钟馗图,并将这幅图画雕版印刷颁行天下,钟馗捉鬼的神威从此天下皆知。
科举考试要想高中进士,难度一直都是地狱级。到北宋宋仁宗时,科举进行了改革,只要是进入殿试的士子全部录取。但即使如此,据史书记载每科的录取率也就是70人左右。而仁宗年间全国人口大概有一亿出头。
所以,在古代金榜题名是很了不得的事情,绝对是凤毛麟角,而且题名之人就取得了进入仕途、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范进中了举人之后就差不多一步登天了,何况那些金榜题名的进士。
而这样的待遇与规格,现在哪家高校的录取通知可以比拟?
如果熟人朋友家的孩子考上了985,你去恭维一下:恭喜您家公子金榜题名,这没问题,能说的过去。可一家高校的官微,称呼被自己录取的学生为金榜题名,似乎并不是很合适。
不过也不好说,毕竟有那么多词儿慢慢意思就变了,人生在世不能太较真儿。